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-1741 韋瓦第在音樂史上擁有重要地位,作品中涉獵的樂器極廣,以協奏曲佔大多數,留下無數音樂手稿。其著名的「四季」小提琴協奏曲更跨出古典音樂領域,成為大眾耳熟能詳的通俗音樂。一七零三年,韋瓦第受任神職,被稱為「紅髮教士」。同年他受聘於專門收容孤苦女童的仁慈養育院,先擔任小提琴教師,後來成為音樂總監,在這裡他充份發揮了其音樂才能,為各種樂器編寫眾多協奏曲。於此同時,他還擔任劇院經理,創作「奧林匹克運動會」、「蘇丹王霸亞齊」等歌劇,發掘了許\\\多歌手,這段期間可說是韋瓦第音樂事業的最高峰。韋瓦第在晚年頗感心力交瘁,被迫離鄉轉往奧地利發展,但時不我予、落魄潦倒,一七四一年七月二十七日於維也納逝世,結束輝煌的一生。
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-1827 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誕生於德國波昂的萊茵河畔,祖父、父親與他一家三代都是宮廷樂師,但他卻是其中最有才華的。以英雄形象自許\\\的貝多芬不願外界知悉他的耳疾,因而將自己隔絕起來,導致外界認為他暴躁易怒又瘋狂,不過他的遺囑卻透露出失聰所造成的痛苦,以及絕望又無助的心情。儘管在生命盡頭時,貝多芬的聽力已完全喪失,但他卻譜出了氣勢磅礡的第九號交響曲,這首傑作最為世人稱道的,便是他融入詩人席勒的《快樂頌》,象徵了貝多芬揮別絕望與苦難,歌頌和平、友愛與希望的卓絕精神。
蕭邦 Frederick Chopin 1810-1849 費德列克.蕭邦,有「鋼琴詩人」美譽的波蘭音樂家,一八一零年誕生於華沙,四歲開始彈琴,七歲就已創作兩首波蘭舞曲,年紀輕輕就展現過人音樂才華,常被拿來與莫札特相提並論。創作之餘,蕭邦仍舊關心祖國情勢,但因身染肺結核,使得其滿腔愛國情操只能透過音樂顯現,作品甚至被譽為「隱身花間的加農炮」,聽來悅耳動人,卻洋溢剛烈的民族精神。蕭邦於一八四九年肺病惡化而過世,結束燦爛卻短暫的一生;遺體雖安葬巴黎,心臟仍被家人帶回華沙埋葬,成為波蘭的精神象徵。
威爾第 Giuseppe Verdi , 1813 -1901 威爾第,義大利近代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,一八一三年誕生於義大利北部的小市鎮布塞托。他的作品多達二十七部,其中以「弄臣」、「遊唱詩人」、「茶花女」為他創作生涯的三大歌劇。威爾第歌劇的特色為曲風柔和,音樂細膩,穿插人數眾多的合唱,澎湃磅礡。「茶花女」是威爾第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,他藉著一個風塵女子的愛情故事,刻劃愛的真諦,挑戰了當時觀眾的價值觀,以及階級社會的偽善。威爾第在辭世之前,開始為孤苦的音樂家建立「休憩之屋」,照應他們的晚年。至今,這座屋子仍供應年長的音樂家居住,使威爾第的音樂與精神長存。
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-1893 柴可夫斯基是俄國人最推崇的音樂家,作品領域廣泛,包含室內樂、交響曲、協奏曲、歌劇和芭蕾舞劇等。其中「睡美人」、「天鵝湖」和「胡桃鉗組曲」以音樂為主導開創芭蕾舞劇新貌,是芭蕾史上最重要的作品。他的作品風格細膩深沈,帶有濃厚的抑鬱色彩,「悲愴交響曲」更是他最具個人風格的傳世巨作。柴可夫斯基出生於一八四零年五月七日。他少年時曾經進入法律學校研習法律,但最後因適應不良離開法律學校,進入鋼琴家安東.魯賓斯坦創立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。他是第一個接受專業音樂教育的俄國人,也是俄國第一個專職作曲家。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事業中,影響最大的是贊助人梅克夫人。梅克夫人相當欣賞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,兩人書信往來長達十三年之久,卻從未正式見過面。